【境隨心轉】心要好了,到哪個地方環境都好
菩薩的忍是他修行當中的德行,不因任何緣故,而且自自然然能忍。但是初學的人不行,初學的人沒有這種認知,常常隨著感情衝動,也就是心不清淨,尤其現在人心浮氣躁。現在教學難,我們的學習也不容易,但是真正會學的人、善學的人,現在這個環境對修學是很有利的。
特別是忍辱波羅蜜,因為你可以說是在一切時、一切處,你遇到的一切人、一切事都會讓你生煩惱;換句話說,就是你修忍辱的教室、修忍辱的教材太多太多了,你從早到晚你會常常遇到,你能不能忍?你能不能心平氣和的對待?
他造作的一切不善,他有因果,我們能不能提醒他們?最好別說。為什麼?這個人要能夠很虛心聽別人勸的,他真正會改過,你就要告訴他;他要不喜歡聽別人批評他,你就別說,說了什麼?說了他恨你,不但他不能改,他怨恨你,他說你瞧不起他,這樣就結了冤仇。所以,自己要有智慧去觀察,言語有分寸,對外面境界要看得清清楚楚,永遠保持自己的端正心態,這真修行。
端正心態是什麼?不起心、不動念做不到,這是真的,保持著不分別、不執著就好,我們的境界就會不斷向上提升,很重要!換句話說,今天這個社會,一切時、一切處,一切人、一切事都在考驗我們,考驗你什麼?考驗你到底是幹真的是幹假的?
你要是幹真的,如如不動,是定;清清楚楚,一點都不糊塗,那是智慧;守住經典、聖賢的教誨,那是戒律。
真幹的人每天都在這裡修戒定慧,不論是什麼時候、什麼處所、什麼環境,物質環境、人事環境,統統成就你修戒定慧。所以,現前環境對待真修行的人是好環境,大幅度幫助你提升。
對懈惰懶散的人,那就是非常不好的環境,為什麼?他會跟著墮落下去。在環境當中,沒有稱心滿意的,所以滿心的怨恨、煩惱、不平,這個也不如意,那個也不如意,他走到哪裡都不如意。為什麼?他命如此!不是說換個環境就好了,不是。
我們永遠記住佛陀講的話,境隨心轉,心要好了,到哪個地方環境都好;這環境非常不好,你去它就好了。境是隨心轉的,不是心隨境轉。《楞嚴經》上說得多好,「若能轉境,則同如來」,你就是佛菩薩了,你能轉境界;被環境所轉的,這是凡夫,無論住在什麼環境都被環境所轉。
而今天這個世界的環境,到哪裡去找佛菩薩的環境?找不到,全是染污,嚴重染污的環境。所以不管你到哪裡去,愈染愈深。懂得這個道理,在一個地方定居下來,心清淨了,將來慢慢這個環境就清淨了,你真正得到安樂。安心辦道,有幾個人護持夠了,將來修成功,報恩就報幾個人,容易解決問題。
古人說了一句話,「安貧樂道」,這句話講得好,孔子的弟子顏回就是最好的榜樣,安貧樂道。在佛門裡面,許多高僧大德最後成為一代祖師,你看他在年輕修學的時候苦行,他不受苦行他就不能積德,德不厚他就不能成就。古人講得好,「厚德載物」,你的德不厚你承當不了。厚德在哪裡修的?就是在人事物環境裡面修的。怎麼修的?忍力成就的,不能忍就沒成就,你能忍你就能成就。
六波羅蜜,佛教菩薩修學的六個科目、六門功課、六大綱領,都行,怎麼說都可以,每一度裡頭都圓滿含著其他的五度。不是教你一個一個修,一修一切修,《華嚴經》上說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
修布施,布施要如法,那就是持戒波羅蜜;布施要有耐心,忍辱波羅蜜;布施的心不能間斷,精進波羅蜜;布施不受外面境界干擾,怨親平等,禪定波羅蜜;布施三輪體空,般若波羅蜜。任何一度裡面都圓滿含攝其他五度。
別義,就是特別強調的,佛特別強調的,在六種裡頭一個是布施、一個是忍辱,布施它能夠積功累德,而忍辱能夠保持你的功德,如果你不能忍,你所修積的功德隨修隨就破壞了、流失了。忍辱裡面,第一個它就直接指的對象瞋恚,你有沒有瞋恚心?瞋恚心才起來,大乘經裡說「火燒功德林」,你多年修積的功德,一發脾氣,全燒光了。你有多大功德,你就想想,你從什麼時候沒有發脾氣,那是你的功德。早晨發了脾氣,昨天以前的功德沒有了;晚上又發脾氣了,今天一天的功德沒了。功德難,太難了!
淨土大經解演義 第289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