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 案
师问南泉云:“心不是佛,智不是道,还有过也无?”泉云:“有。”师云:“过在什么处?请师道。”泉遂举,师便出去。
公案大意
赵州禅师问南泉禅师说:“自心不是佛,智慧不是道,这么说有过错吗?”
南泉禅师说:“有。”
赵州禅师说:“错在什么地方,请师父说明。”
南泉就列举一些,赵州就走了出去。
审思
众生执迷,实可悲可叹,自六祖、马祖大阐“即心是佛”之法门以来,众生随即执持,故马祖不得已又以“非心非佛”、“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破之。但众生执持已深,马祖之后,南泉和尚数十年,大唱“心不是佛,智不是道”以破众生执迷,又亲践“异类中行”以启导之。
赵州于此设问,似又翻上一层:凡有言说,俱无实义。道在行,不在言,故不论即心即佛,非心非佛,若无行,皆为数他人珍宝,故有过。知过而不改,其过更甚。
“泉遂举,师便出去”,赵州以行不以言示人,与南泉配合得天衣无缝。习公案者于此当留心。
佛教的般若精神,其本质是“荡相遣执”,破除对一切名相的执著。所谓诸法实相即是无相,禅宗所言之本心、佛性、自性清净心,如果以般若智慧观之,亦是性空,若执空废有,亦成偏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