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青年应有的美德──孝与戒淫

原帖地址

https://www.jiese123.org/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551

钟茂森博士 敬述

广州净业学人印赠 2005 年4月 (内部参考,欢迎流通)

目 录

净空老法师乙酉(2005)新年献礼

浅谈青年应有的美德──孝与戒淫前言

一、孝──立身之本 〈一〉、为什么要孝?1、儒家──晓之以要理2、佛家──述之以恩德3、道家──明之以因果

〈二〉、如何行孝?1、孝养父母之身2、孝养父母之心3、孝养父母之志

二、戒淫──守身之要〈一〉、人伦道德是幸福的基石〈二〉、淫欲泛滥的危害〈三〉、如何戒淫

结束语

净空老法师乙酉(2005)新年献礼

尊敬的同修们:大家新年好!

这些年来,我们将爱送到全世界,期望人人能学会爱人、爱众生。爱,从心、从受。以真心感受为义。真诚心的感受就是爱。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落实在世间,即是弟子规。落实在佛法,即是十善业道。故慈悲遍法界,善意满娑婆。亦即是十善业道遍法界,弟子规教满娑婆。爱就是十善业道的圆满落实。爱就是弟子规的圆满落实。爱就是真心、真性、真如、法性。爱就是本性、本善。纯净、纯善。爱就是真理、真谛、生命、永恒。爱就是神圣、上帝、真主、圣灵。爱孕育出宇宙万物,天地万物,无一不是从爱心而生而长。爱是万德万能万福的根源。一切佛圣所证所得,即是自爱,二种落实。一切佛圣所教所化,即是爱他,二种落实。一切圣贤的教化,就是真诚爱心十善业道生活规范的教育。三灾是果,三毒是因。水灾是果,贪欲是因。火灾是果,嗔恚是因。风灾是果,愚痴是因。地震是果,傲慢是因。 勤修戒定慧 息灭贪嗔痴心平气和 灾难自息真诚爱心,无毫分不善夹杂,自然不起三灾诸难。三学(戒定慧)增上,爱心现前,自然百福骈臻,千祥云集。愿我同伦特重十善业道及弟子规的认知与学习,务必百分之百的圆满落实。此乃化解一切灾难之根本修行大法!

祝你岁岁平安 诸恶莫作 年年如意 众善奉行!

释净空敬贺

浅谈青年应有的美德──孝与戒淫

钟茂森博士 敬述

前言

尊敬的恩师净公上人、各位法师、各位老师同学、青年朋友们:大家好!

非常感谢澳洲净宗学院,为我们举办为期一周的“幸福人生讲座”。这个讲座将带给我们最丰富的精神食粮,让我们了解中国人的祖先是怎样教导他的后代的。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精华会在这里展现。如何做人,如何赢得幸福美满的人生会在这里得到充分的讨论。

非常感谢净宗学院院长净空教授给我们这个机会,让我们在这里研讨青年应有的美德──孝与戒淫。我们都是青年人,面临复杂的社会,而立身之本,守身之要就是孝与戒淫。所以末学不揣浅陋,借此机会,与大家共同研讨,并以此论题请教于在座各位大德。

现在先讨论第一个问题:

孝──立身之本。

〈一〉、为什么要孝

  1. 儒家──晓之以要理

两千多年前,在中国春秋时代,“至圣先师”孔子和他的学生们就讨论了这个问题。一天,孔子闲坐着,他的学生曾参(曾参,就是曾子,《大学》的作者)在旁边侍奉。孔子问曾参:“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意思是说,前代帝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极为重要的道理,去教化天下百姓,使人民和睦,尊贵和卑微的人都能相安,没有怨言,你知道这个至德要道是什么吗?曾参听到老师讲这么重要的问题,立刻恭恭敬敬地站起来,离开座位。他到孔子前说:“弟子不聪敏,哪能知道这种至德要道呢!请夫子详细讲解。”孔子这么一问,曾参这么一请教,就引出了宇宙的精华,做人的根本──孝。

孔子在《孝经》中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意思说,孝是道德的根本,一切教化都从此而产生。所以,被誉为“万世师表”、“至圣先师”的孔子,首先教人的就是孝。“自天子至于庶民”,“人之行莫大于孝”。孔子在《孝经》中论述了从天子到镇守各方的诸侯,九卿官员、读书的士人,以及庶人百姓的孝道。

天子的孝道,是“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意思说,皇帝或者说是国家领导人,自己要以身作则,极尽孝敬父母之事,而且用这种孝道教化天下百姓。

古代的圣贤帝王,都是这样为我们做出了榜样。周文王还未继承王位之前,是世子的时候,对父母就由衷的敬爱。每日三次问候父亲从不间断。早晨鸡初啼时,即整理衣装,去向父亲请安,中午又去问安,晚上再去问安。听到父亲安康,就心中欢喜。若知道父亲欠安,就很担忧,并想方设法,帮助父亲解除不安的因素,然后才放心。对父亲的饮食,也十分注意,对饭菜的冷热,父亲饭量的多少,都关心入微。这就是中国著名的传统童蒙教育课本《弟子规》“入则孝”篇中说的“晨则省,昏则定”。早上起来,先看望父母,向父母问好,晚上回家后,亦复如是。有些人,觉得周文王一日三次问安,是很简单的事啊,可是就这么简单的事,我们有多少人能做得到呢?现在父母关心独生子女,确实做到了早晚的诃护,关心入微,可是反过来,以这样的爱心体贴入微对待父母的,却只有周文王啊!周文王以孝著称,以德治国,五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都尽到至极。自己成为全国人民的表率,而且以德教化四海百姓,开创周朝八百年基业,是我国历史上最长久的王朝。天子,位尊在人民之上,他的道德也要高于人民之上,行为世范,周文王做到了,所以他被人们称为圣人。

下面我们再看一个例子──汉文帝侍奉母亲的故事。汉文帝是汉高祖刘邦的第三个儿子。他是嫔妃所生。原本不是太子,后因孝顺贤能,而被群臣拥之为皇帝。汉文帝即位之后,没有一点骄慢之气,侍奉生母薄太后非常殷勤体贴。薄太后一次生病,一病三年不起,文帝尽心尽力在床前照顾,几乎没有很好地睡过一觉。有时连衣服也不解开,以备母亲随时召唤。每当汤药煎好了,给母亲喝之前,文帝都要自己先尝一尝,体味药的火候是不是适中,会不会太苦,或者是太烫,然后才送给母亲服用。薄太后看在眼里,很感动,也很心疼自己的儿子,就说:“宫里这么多人,都可以照顾我,你不要这么辛苦操劳了,而我的病又不是三两天就能好的。以后叫宫女们服侍我就可以了。”汉文帝跪下来对母亲说:“如果孩儿不能在您有生之年,亲自替您做点事,那要什么时候才有机会报答您的养育之恩呢?”汉文帝虽贵为天子,却成为久病床前的孝子。他的耐心、他的柔和、他的勤劳、他的体贴,真正做到《弟子规》的“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示范久病床前有孝子!汉文帝的仁孝,传遍了四方,感化所有的官员、百姓。《论语》中说“为政不在多言。己身正,不令而从”。当时天下大治,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文景之治”正是说的汉文帝开创的历史时期。所以孔夫子在《孝经》的“孝治章”中说:“是以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明哲的君王,用孝来治理国家,天下自然和平,人民安定,风调雨顺。

中国古代的帝王重视以孝德来治国。现代的中国领导人也极重视这一问题。2004年5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胡锦涛主席以及党和国家的领导人都发表了重要讲话。指出要把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之中的重点,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切实把以德育人放在首位。古今领袖,皆是英雄所见略同。今年2月17日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感动中国2004年度人物评选”揭晓了。推举出十位感动中国的人物,包括奥运会金牌冠军,立志让人类远离饥饿的水稻专家,二十年出生入死的缉毒警察,充满爱心到贫困山区的义务青年教师,健康的守护者艾滋病防治专家,等等。其中有一位孝子,他的孝行感动全中国,他叫田世国,是一名广州市的律师,男,38岁。2004年他的母亲患尿毒症,他得知母亲最好的治疗方式是移植一个健康的肾脏,就毅然决定瞒著母亲,将自己的一个肾脏移植给妈妈。去年9月29日,在上海医院,母子换肾手术成功,二人都已经康复出院。正是:“慈母身上肾,孝子一片心”。田世国,把生命的一部分回馈给病危的母亲,至今不让母亲知道,他的孝行,让天下所有的母亲含泪微笑,他的真情唤起天下所有儿女的孝心。

“感动中国人物评选”委员会对田世国的评价是:孝顺、孝心、孝道,是今天社会转型期人际间情感疏离的感召。小羊有跪母之意,乌鸦有反哺之恩。捐肾救母,大亲、大情、大义。

中央电视台对这位孝子的宣传、表彰报道,唤起全国人民的孝心。孝,在感动中国!孔子说:“教民亲爱莫过于孝”(《孝经》“广要道章”)意思是说,教人民相亲相爱,莫过于推行孝道了。

在2005年的中国春节联欢晚会的精彩节目中,我们多次看到以孝为主体的演出。例如,为父亲庆80大寿的短剧,回忆童年和感恩母亲的相声小品等等。这些感人的节目,都是寓教于乐。今天的中国领导人善于用中华传统的道德文化教育人民。

下面,我们再介绍孔子所推崇的百官和读书人当中所应奉行的孝。儒家主张“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读书学习圣贤之道,圣贤之道以孝为根本,做官心里常想着国君与百姓,首先孝敬自己的父母,再以这种孝敬的心来事奉国君,事奉上级。“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敬奉自己的老人,推广而至所有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儿女,推广而爱护所有人的儿女。为官的,能这样恭敬谨慎地去做,“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不是古圣先王所提倡的道理,不敢随便说,不是古圣先王所奉行的道德,不敢去做。“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用现代的话来说,以孝敬父母之心来忠君爱民,才能使官位永久,不辱没祖先,而光宗耀祖。

平民百姓中,孝子不乏其人。古有孝子流芳百世,今天的孝子更是令人感动赞叹。在2005年元月全中国评出的十大孝子中有一位,名叫戴永胜,男,27岁,文化程度是初中,是山东省枣庄煤矿工人。戴永胜的母亲在2001年确诊为卵巢癌,而且癌细胞已广泛转移扩散无法手术,医生说他母亲的生命期限不超过一年。戴永胜看到母亲的身体每况愈下,全身浮肿、呕吐,吃不下饭,经常发烧,精神已经到了崩溃的地步。孝子戴永胜,决定先从心理上抢救母亲,他一方面请医生们帮忙用“经过治疗检查肿瘤已完全消除”的方便语言,来焕发母亲对生存的希望,一方面积极努力到外地寻药访医,治疗母亲的癌症。他曾经为寻药,跋涉三天三夜,忍饥挨饿。为母寻药,他辗转九省二市,从各地善良的医生那里得到各种抗癌药物十多种,搜集了150多个民间药方。由于他的爱心、孝行和各种努力,终于使在他母亲体内的癌细胞萎缩了60%。这位妇女现在已经能下田干农活了。医生们非常惊讶,认为这是医学史上的奇迹。戴永胜并不以此为满足,他现在一边打工,一边还在寻找抗癌良方。他希望有一天能彻底地治愈母亲的癌症。

我们看到这位孝子,也是在困难当中,在逆境中,不失孝心!即使医生在2001年就宣判了他母亲的“死刑”,可是戴永胜仍怀赤子之心,为母亲四处寻药访医。几年来他不倦的努力,终于使全身浮肿,经常发烧呕吐的母亲能恢复到下田干活了,这不就是孝心的奇迹吗?!这不是仁爱的成果吗?!《四书》中庸篇里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意思说,仁爱是孝敬双亲为最大。)戴永胜做到了。

谈到这里,我们回忆一下,今天开始讨论孝道的时候,是曾子(曾参)向老师孔子请教的。孔子提出了孝是至德要道,并阐述了从天子到百姓,人们所应奉行的孝。曾子听罢感叹道:“甚哉!孝之大也。”意思是说孝亲之道,真是伟大,范围真是广大无边啊!

孔子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意思说,孝,是天经地义的事,是人民本有的自然的行为。孔子这段话,说到了天、地、人三才。而孝一字,对三才能一以贯之。我们知道,天是指万物赖以生存的空间,包括日、月、星三种光明的来源,包括四季的更替不乱,昼夜寒暑有序。俗话说:“万物生长靠太阳”“春天播种发芽”。所以天所包括的一切,能启发万物生生不息,天是仁爱的;地是包括田野、山林、江河、湖海等能包容宽厚载物,地依靠天时以成熟万物,地是恭顺的;人在天地之间,禀受天地之精气,也就是承受了仁爱与恭顺的气息,就自然行孝了。所以这个孝,就含着仁爱与恭顺。所以孝是含天地之德。所以孝,是宇宙的精华。孝,是天性。孝,是一切道德的总纲。

曾子又问孔子:“敢问圣人之德,无以加于孝乎?”意思是说,请问圣人的道德有没有比孝更高的了?子曰:“夫圣人之德,有何以加于孝乎。”孔子回答:圣人的道德没有超过孝道的了。儒家认为以孝为中心,把这种仁爱恭顺父母之心推广到君王,则忠诚,推广到兄弟,则友爱,推广到夫妇则和睦,推广到朋友则守信,推广到天下人民,则能敬爱天下的人民。正如孟子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孔子认为以孝道治理天下是“圣治”,使“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其所因者本也。”意思说,因为孝是根本,所以以孝治天下,自然政通人和,国泰民安。所以孔夫子才会说孝是至德要道。

我们真是感谢至圣先师孔子,一部薄薄的《孝经》就把孝的理论给我们说的这么清楚。

接下来,我们再介绍一位圣人,他从另一个层面,也把孝的含义给我们揭示无疑。

2.佛家──述之以恩德

这位圣人,就是释迦牟尼佛。我们知道,他是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佛,原本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即现在的尼泊尔)的太子,名叫悉达多。公元前六世纪中期,有的书记载是公元前565年降生的。当时的中国正值东周春秋战国时代,他与孔子几乎是同一历史时期的(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悉达多太子看到人间生老病死的痛苦,决定舍弃了宫廷富贵的生活,出家求道。经过五年的参访、拜师求学,又经过六年的苦行,树下悟道,终于成佛,证得圆满的智慧之后,又到处讲学,帮助众生觉悟,离苦得乐。佛教是公元67年,汉朝时正式传到中国来的。当时中国皇帝正式修建河南洛阳白马寺(中国第一寺院),迎请印度高僧及佛教经典。以后又敕令在全国各地建寺院,推广佛教。佛教,是释迦牟尼佛的教育,跟中国的儒家是孔夫子的教育一样。

释迦牟尼佛一生讲经说法49年,其中他讲了一部《父母恩重难报经》。这部不朽的经典,详细记述了妇女从怀胎一月至十月所经历的辛苦,胎儿吸收母亲精华生长的情况。释迦牟尼佛以佛眼观众生的疾苦,比现在X光透视更清楚。佛阐述父母对儿女的恩德,特别是以母亲为例,说出父母对子女的十种深厚恩德:

第一、怀胎守护恩。佛告诉我们,胎儿在母腹中,逐渐长大。使母亲有山压下来的沉重感,若胎儿在母腹中乱踢乱动,使母亲有地震风灾的感觉。母亲心惊肉跳,担忧腹中的胎儿,没有心思打扮自己,连梳妆镜和漂亮的衣服都闲置一边了。 第二,临产受苦恩。十月怀胎之苦总算熬过去,一朝分娩,如生重病,血流满床,疼痛难忍,但是母亲还是牵挂祈祷着让小儿能平安降生。

第三,生子忘忧恩。母亲经过一场生死挣扎的痛苦,生出了孩子,而且知道小儿平安无事,她就不以自己的苦为苦,脸上露出了笑容。

第四,咽苦吐甘恩。父母对子女的照顾不舍昼夜,对子女的爱重情深,无法用语言来描述,只要子女能健康温饱,父母就感到安慰。

第五,回干就湿恩。如果直解就是小儿尿床,弄湿被褥(古代还没有现代的这些尿片纸巾)母亲赶紧把孩子移到干爽之处,自己睡在又湿又冷的地方。引申意思是父母总是把好东西给儿女享用,自己虽然没吃好,没睡好,而毫无怨言,只求儿女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快快长大。

第六,哺乳养育恩。佛说,母亲如同大地,父亲如同苍天,子女被父母的爱所覆盖滋养。即使你长得很丑,父母还是爱你,即使你是残缺手足的人,父母还是不厌倦地照顾你。父母的养育之恩,在点点滴滴,在日日夜夜。父母的爱是伟大的,是无微不至的。

第七,洗濯不净恩。母亲为孩子每日洗涤,操持家务,这个恩也是说不尽的。母亲原本是花容月貌,玉手纤纤,而过度洗涤不净之物,包括孩子的屎尿,双手变得粗糙起来,母亲原本红润青春的面孔,也因日夜操劳而憔悴。只为爱子女,慈母改容颜。

第八,远行忆念恩。爱子远去他乡,或求学或出差或工作,父母早晚悬念,祈祷儿女平安。如果儿女不懂事,或离家出走,或外出毫无音信,父母会为儿女伤心落泪,肝肠寸断。

第九,深加体恤恩。父母看见子女受苦受累,总是想尽办法帮助子女,为子女分担。看见子女辛苦,父母心不安。正如佛所说的:“子苦愿代受,儿劳母不安。”父母的恩德是这样伟大,对儿女之爱,永无枯竭。

第十,究竟怜悯恩。佛说:“母年一百岁,常忧八十儿,欲知恩爱断,命尽始分离。”父母对儿女的爱,伴随一生,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父母对子女的爱是这样永恒,这样长久,这样无微不至!不管子女处顺境,还是逆境;不管子女是呀呀学语的儿童,还是踏上社会的青年;不管子女是默默无闻的平民百姓,还是光宗耀祖的名流显贵,父母的爱永远常相随!父母对儿女这样无私、博大、真诚、长久的爱,这种富于牺牲精神的爱,佛说:“假使有人为于爹娘打骨出髓,经百千劫,犹不能报父母深恩。”这句话说,假使有人为于父母献出骨髓,经过百千劫的漫长岁月,也不能报尽父母恩啊!

释迦牟尼佛所讲述的《父母恩重难报经》,从我们的具体生活说起,父母的一生都在关心帮助子女,而子女的一切,从胎儿到出生,到读书工作,成家立业,没有一样离开父母的关怀。读罢此经,没有人不为之感动的!读罢此经,方知自己是忘恩负义的人。看看今天的社会,有多少人或为功名,或为妻子,或为金钱而疏远父母,甚至嫌弃父母,背离父母,虐待父母。我们甚至听到新闻报道河北有为赌博还债杀害父母,北京有为婚前同居不遂杀害父母,陕西有为抢夺财产杀害父母,种种大逆不孝,令人痛心不已。所以,当时佛的弟子们听罢此经,“垂泪悲泣,痛割于心……深生惭愧,共白佛言:世尊!我等今者深是罪人,云何报得父母深恩?”我们都是罪人啊,我们怎样才能报父母恩呢?

佛告弟子:“欲得报恩,为于父母书写此经,为于父母读诵此经,为于父母忏悔罪愆,为于父母供养三宝,为于父母受持斋戒,为于父母布施修福。若能如是,则得名为孝顺之子;不作此行,是地狱人。”

这段话主要的精神是开示我们只有宣扬孝道,实践孝道,才能谈得上报恩。佛家,重视孝道。释迦牟尼佛,以身作则,为人演说孝道,成佛以后,亲自为父母讲经说法,告诉他们宇宙人生的真相,启发他们的智慧而彻底离苦得乐。在他父亲去世的时候,释迦牟尼佛守在他父亲身边,安慰他,开导他,让父亲放下一切忧虑烦恼,念阿弥陀佛,往生一个美好的世界──极乐世界去。给予父亲临终的关怀。父亲过世后,佛亲自抬棺材,安葬父亲。释迦牟尼佛在另一部著名的经典──《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中说:“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是成佛的正因之一。成就佛道,就是成就了最圆满的智慧,而这种最圆满智慧的基础,第一步就是孝养父母。

在去年(2004年7月份)我们看到一则新闻报道:中国江苏省泰州高港区口岸镇第二中学校长姚总杰非常重视弘扬孝道。以此作为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该校在2004年6月13日举办了“如何孝顺”的座谈会。办得很成功。该校校长老师都认为不仅要给孩子们说孝道,还要让他们从日常生活小事做起,比如,要求学生对父母讲话态度要恭敬,不顶嘴,不发脾气,不让父母生气,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在学校进行的有关这方面的测试题中,曾问:你父母的生日是几月几号?你最关心的家中事有哪些?等等。促进孩子们对父母的关心思考。姚校长还教学生唱孝歌:“父母养儿女,恩情重如山;人老年纪大,千万不能嫌;衣被勤换

〈二〉、如何行孝?

以上,我们可以看出,儒、释、道三教一贯以孝为基础,教化人民。正如清朝“雍正皇帝上谕”中所说的:“朕惟三教之觉民于海内也。理同出于一源,道并行而不悖。”孝是做人的根本,是成佛作祖的正因,是百善之先,人间第一事。那么,奉行孝道,我们在生活中应该怎么做呢?

孔子在《孝经》中说:“孝子之事亲,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意思是说,一个孝子侍奉双亲,对父母日常生活饮食起居,能尽自己恭敬心;用欢喜心供养父母,使父母心情愉快;父母有病,及时提供治疗,日夜侍候不轻易离开;父母去世时,能给与临终的关怀,并认真地办好丧事;父母去世以后,每年祭祀要严肃认真,常常追思,感怀父母的养育之恩。这五样具备,才算是事奉双亲了。

当年,孔子的弟子们,曾经就如何行孝的问题多次来请教孔子。孔子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答,在《论语》中都有记载:

有一个鲁国的大夫(官员)叫孟懿子,他来问孝,孔子回答:“无违”。“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意思说,对父母不要违背礼节。父母在世的时候,尽子女责任侍奉供养他们。死的时候,按礼节埋葬,和按礼节祭祀他们。《弟子规》说:“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孔子在《论语》(阳货第十七)说“夫君子之居丧,食脂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君子守丧时,吃美味也不感到好,听音乐不觉快乐,住在家里不感到舒适。我们从这里可以感触到古代孝子对父母的那种深情。儒家提倡守孝三年,现代人很多都不能理解。孔子说得好:“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儿女生下来之后,三年以后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替父母守丧三年,当时天下都是这样做的。这不是很正常的回报吗?

中国传统祭祀祖先,通常在清明节,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和冬至节。祭祀活动或扫墓,或设坛供品或缅怀先人之德。或诵经念佛,以功德回向祖先等等。都是旨在不忘本。一家人在这种恭敬肃穆的祭祀活动中培养一种感恩的心,培养孝敬父母祖先的心。儒家认为:“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论语•学而第一》能够谨慎地给予父母临终的守护关怀,又能永远祭祀祖先,那么民风就变得淳厚了。

孔子的一个学生子游来问孝,孔子回答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说,现在的所谓孝,只能说养活爹娘而已,连狗、马都能得到饲养,如果不敬重孝顺父母,那养活爹娘和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孔子这里提出的问题,值得我们深思。对父母如果没有恭敬之心,仅仅解决父母吃饭问题,这不是孝的含意。孟子说:“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教诫我们不但为父母提供物质供养,还要存心孝敬恭顺。

孔子的学生子夏,来问孝。孔子回答说:“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孔子说,在父母面前经常保持和颜悦色,是难能可贵的。有事情,晚辈代为效劳,有酒菜,长辈先吃,难道仅仅是这样就可以算是尽孝了吗?

四书《中庸》篇中孔子说:“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意思说:孝,就是善于继承先人的志向,善于继续先人的事业。

以上我们可以看到,至圣先师孔子阐述对孝的实行是层层深入,节节提升的。总归三条:孝养父母之身,孝养父母之心,孝养父母之志。

1.何谓孝养父母之身?

中国著名的二十四孝的故事,有很多这种例子。例如,孔子的学生子路,出身贫寒,经常吃野菜度日。但是为了让父母能吃上饭,他不辞辛苦,走到百里之外买米,背回家,奉养双亲。后来双亲去世了,他周游列国,在楚国做了大官,家中的米堆积如山,随从的车辆数以百计,吃饭时,山珍海味摆满桌子,可是子路却很伤感:双亲已去,再不能承欢膝下,虽想报父母之恩也不能了啊!

各位朋友,假如你的双亲还在,你要及时行孝啊!古人讲: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2.何谓孝养父母之心?在二十四孝的故事里有这样的一个记载。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姓莱的人,年纪七十了,大家都叫他老莱子。老莱子的父母还在,都是九十多岁的人了。老莱子很孝顺,每天给父母提供的饭菜,都是柔软可口,便于老人食用的。老莱子很体贴老人的心,从不说自己老,怕父母伤感自己的老迈。为了娱乐双亲,他常常穿起色彩鲜艳的衣服,扮成小孩,在父母身边玩耍,甚至翻跟斗逗父母开心。有时让父母捧腹大笑,使父母每天都过得很快乐。

各位朋友,现代人,能以自己的收入供养父母,已经很难得了,还注意让父母活得开心,这就更难得。广州市评出的十大孝子里,看到一个例子。1993年医科大学毕业的学生徐育彩,在金盘护老中心工作,不久就被提升为该中心的主任。她存心让所有的老人快乐开心,每月拿出自己的工资为护老中心的孤寡老人过生日,买礼物送给他们,买生活用品提供给他们,让这些孤寡老人感受亲人的关怀。八年来,她为这些老人已支付了人民币10万元。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这位护老中心的主任心量很大,想方设法让所有的老人都开心,这种孝心多么感人!

3.何谓孝养父母之志?

我们听说过孟子母亲教子的故事──孟母三迁。孟母不辞辛苦,三次搬家,从坟场附近,迁到市场附近,再搬迁到学校(私塾学堂)附近,使孟子从小受读书人的影响,热爱学习。有一次,孟子逃学回家,孟母“断机杼教子”,把织了一半的布匹剪断,孟子看了吓一跳。孟母以此告诫儿子:“你中断学习,就如我剪断这未织完的布匹一样,是一事无成的。”从此,孟子发愤读书,继承孔子的儒学,而成为亚圣(孔子是至圣)。孟母有志培养儿子成为出色的人,而孟子不负母亲的栽培,果然光宗耀祖,大孝显亲。这是养父母之志。现代的父母,也都是望子成龙,希望我们做子女的拿出孟子那种发愤精神,成为对社会、对人类有贡献的人,以养父母之志。

再举一个例子。中国记载历史的名著,有《史记》和《汉书》等。《史记》是由司马迁写的,由黄帝时代开始,一直写到汉朝。《汉书》记载了自汉高祖开始至王莽篡位的这一段229年的历史。《汉书》的作者是班固。但实际上《汉书》是班固父子,以及班固的妹妹,两代三个人完成的。班固的父亲叫班彪,是一个很有学问的人,他读了《史记》很赞叹太史公司马迁写出这样优秀的作品,使中国的历史得以流传。可惜“史记”只记到汉武帝时期。于是班彪下决心要把历史继续写下去。他开始收集有关资料,经过相当的努力,终于开始写作了。可惜他的寿命不长,只活到52岁,还没有写完就去世了。班彪的儿子班固,从小受父亲熏陶,学识也很渊博,父亲去世后,他发心要继承父亲遗志,把《汉书》写完,完成父亲的事业。班固虽经历种种挫折,仍不放弃这个志愿,他不幸遭到朝廷小人的诬陷,而被判坐牢。在监狱里,他还坚持整理写书,以后被皇帝释放回家,继续写作。后来班固去世了,《汉书》还有少部分未写完,班固的妹妹班昭,是一个很有学问的女子,又继续哥哥的事业,最后完成《汉书》。

这不是孔子所说的“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吗?!

实际上,孝养父母之身,孝养父母之心,孝养父母之志,三者是融合一体的。为印光大师所推荐的书《感应篇汇篇》中有一个例子。古时候有一个孝子叫崔沔(音免)。他母亲双目失明,他到处为母亲求医治疗,不惜倾家荡产。他事奉母亲30年,总是那么恭敬真诚。晚上,甚至不脱帽子和外衣,以便听到母亲召唤就马上提供服务。每当过年过节,或遇良辰美景,大家相聚时,崔沔一定扶着母亲赴宴,让母亲开心,和大家有说有笑,让母亲忘掉失明的痛苦。母亲过世了,崔沔非常伤心,祭祀母亲,发心为母亲终身吃素。他做官,收入很丰厚,慷慨地帮助他的哥哥、姐姐、侄子、外甥。崔沔说:“母亲已经过世了,我没有办法表达对母亲的孝心了,想到她老人家在生的时候,悬挂的就是哥哥、姐姐、侄子、外甥这几个人。所以我都要好好的厚待他们,这样做或许可以安慰母亲在天之灵啊!”后来,崔沔官做到中书侍郎,他的儿子佑甫,成为贤明的宰相。

崔沔,真是孝子啊!他的孝心里已兼有孝养父母之身,孝养父母之心,孝养父母之志。

孝子要圆满地实行孝道,必须自己不断地学习圣贤教诲,不仅提高自己的精神层次,还要帮助父母提高心志和智慧,才能使父母获得圆满的幸福。比如,孔子说老年之人戒之在得(贪),因为年老了,容易对财产家业儿女贪恋执著,而导致内心不能开朗欢喜,这时孝子应该用古圣先贤的教诲开解父母:家财万贯,还不是一日三餐?宅舍无数,还不是夜眠六尺?应该把自己的积蓄财物分出来做一些利国利民的事情,比如赈灾、济贫、捐印善书、捐助医药及道德教育事业等等。使父母从做慈善事业中滋养乐善好德之心。父母退休以后一般都比较清闲,甚至感到寂寞或空虚,做儿女的应该积极引导父母学习圣贤教诲,或接受仁慈博爱的宗教教育,使精神有所寄托,获得圣贤智慧的法乐。更进一步,让父母明了生死轮回的真相,从而消除对死亡的恐惧,升起对来生归宿的希望憧憬。在佛教里,佛教导我们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其他宗教也有对来生归宿的具体说明。在父母去世的时候,孝子做好临终关怀,守候在父母身边,给父母以安慰,用念佛、诵经,帮助他们往生极乐世界,则孝子的行为便圆满了。

杭州东天目山上有一个“弥陀村”养老院,住着几十个老人,他们每天都生活在欢喜的法乐之中,每天凌晨便起床念佛听经,发愿往生极乐世界。心中充满着对未来憧憬的老人,身上便有年轻人的活力。有一次我到东天目山去,山上有一位92岁的孟老太太,精神矍铄,头脑灵敏,口齿清晰,我们上山参访和她聊天,她出口成章,吟出“觉海虚空起,娑婆业浪流,若人登彼岸,极乐有归舟……”她还帮助“弥陀村”的负责人策划工作,是一个好参谋。她对生死没有恐惧,喜欢做善事,每天欢欢喜喜地生活,是一个很有理想情操的老人。

戒淫──守身之要

孟子说:(《孟子•离娄章句》)“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古圣先贤教导我们:一个孝亲,一个守身,这两件是大事。守身当中以戒淫为重要。

(一)人伦道德是幸福的基石

中国人的祖先,是非常有智慧的。他们根据大自然的运行法则,悟出人类应该如何顺从大自然的法则而生存,于是总结出人伦大道: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人的一生,都离不开这五种关系。正确处理这五种关系的方法是:父慈子孝,君仁臣忠,夫义妇听(温顺合作),兄良弟悌,朋友有信。我们静心想一想,一个人的一生,扮演多种角色,如果真能做到当父亲的慈爱,作儿子的孝顺;当领导的仁厚,作部下的忠诚;当丈夫的能做到三义:道义(承担起家庭的主要责任)、情义(对妻子感情始终如一)、恩义(上敬老人、下爱子孙),作太太的温顺合作,做到四德:妇德(始终热爱自己的丈夫、子女)、妇言(言语柔和得体)、妇容(仪态端庄大方)、妇功(善于操持家务及带好孩子);兄弟之间团结友爱;朋友之间有信用,来往合乎礼度。在这样的氛围中生活,这将是多么幸福的人生啊!

在这五伦关系之中,是以夫妇关系为中心的。然后才产生了其他四种关系。儒学,是中华文化的精华。儒学的主要经典之一《诗经》,有300多篇名作,是孔子根据三千多首中国古诗选录的,选取的原则是“思无邪”,诗经是用活泼的形式来教化民俗礼仪的。其中第一首《周南•关雎》开头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首诗是以物来衬托人。雎鸠是一种鸟,这种鸟从不乱交配,一个雄鸟只跟着一个雌鸟,所以民间称这种鸟是义鸟,知礼仪的鸟。诗中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优美的景色:在河水中的沙洲上,有雎鸠的雄鸟和雌鸟在和谐地歌唱。衬托着君子追求的是淑女。窈窕,表示美好之意,指的是女子的品德美好。这首古诗,用雎鸠这种义鸟来比喻,说明男女之间的婚配是很庄严的事。正如孟子所说的:“男女居室,人之大伦也。”(《孟子•万章章句上》)男女结婚,是人类最重要的人伦关系。

下面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明朝时候,又一位学者叫刘理顺。他在未成名之前,是一个品学兼优的青年。他曾经受聘在一家富有的人家做家教。他做家庭教师很认真负责,住在主人家中。主人很器重他,就特别从家中众多的丫环当中,挑了一个聪明漂亮的女孩侍候刘理顺。并让这个丫环搬到刘理顺的房间住。主人的意思是把这个侍女送给刘理顺了,让女孩子终身服侍他。经过三年之后,刘理顺准备辞去家教工作,上京赶考。在临行前,他向主人道谢,表示在此住了三年,又感谢主人专门派丫环照顾他。他请那家主人领回这个女孩子,另外替她选择婚配。主人很奇怪,说,“这个丫环已经服侍您刘先生三年了,感情应该很深厚了,就请你带她回去做为侍妾吧。怎么说还让我另外为她婚配呢?”刘理顺对主人的美意很感谢,但他没有接受。他说:“难道你真以为我是好色之徒吗?您的这个婢女确实很美丽,而且照顾我的生活三年,和我住在一起,可是我对这个女孩只有感谢的心,却从来没有侵犯侮辱过她。我是读圣贤书的人,怎么可以违背礼教,未娶正室而先有侍妾呢?这事万万不可!”主人听罢,半信半疑,认为哪有美色当前,而能不乱的呢?后来请人单独询问那个女孩并给她验身,证实这女孩确是清白的。主人对刘理顺先生非常敬佩,赞扬他是一个冰清玉洁有操守的人。刘理顺读书明理,有希圣希贤的心志。在生活中,恪守儒家的伦理道德。后来他上京赶考,高中状元,贵显一时,成为当代受人敬重的理学大师。刘理顺的品德学问,堪称君子。他在求学期间,以及事业上还没有成就时,决不轻率地卷入男女之情中,这种严肃的生活态度,不正是今天年青人学习的榜样吗?!

我们再看一个例子。东汉时代,皇室中有一位湖阳公主,她看中了皇帝(光武帝)的一个大臣叫宋宏,这位公主就让皇帝去给她提亲。然而,宋宏是有妻室的人了。一天,皇帝就试探着问大臣宋宏,宋宏说:“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皇帝听了这话以后对湖阳公主说:“你想嫁给宋宏,是没指望了。”宋宏忠实于自己的家庭,决不喜新厌旧,嫌贫爱富,他对皇帝说出自己的态度:决不会忘记在贫困时交的朋友,决不会遗弃曾与自己共患难的妻子。这是多么高尚的人格!如果是唯利是图的人,看到皇帝来做媒提亲,会马上跟自己的妻子离婚了。宋宏有做丈夫的道义、恩义和情义。他的人品不仅为当时的人所称赞,也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榜样。

(二)淫欲泛滥的危害

看看今天的社会,出现了许多不正常的现象。

家庭本来是社会的基石,但是现代离婚率惊人地增长。据美国国家健康统计局的统计,2002年美国离婚人数是80万人。中国台湾离婚率高居亚洲第一,据2001年的统计是每结婚3.5对就有一对离婚。中国2003年的统计数字是全年有133万对夫妻离婚。大多数国家的离婚率是有增无减。据统计,85%生理缺陷的儿童来自离婚后的单亲家庭。而这些家庭的孩子在离家出走、辍学、吸毒、强奸、性病、坐牢等方面都超过正常家庭的孩子9至32倍。

据中国人口网的信息,全世界处于15岁至24岁之间的青少年有10亿,其中中国有2亿。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流产堕胎的人中有50%是青少年,平均每分钟由10名少女进行不安全流产。这是多么惊人的数字!每分钟有10名堕胎者,意味着平均每6秒钟就有一名女子打胎,每六秒钟就有一个胎儿被屠杀!台湾每年有30至50万人堕胎,台湾辅仁大学神学院生命伦理研究中心发行的《残蚀的理性》纪录片提供的数字是:美国外科每年进行150万次的堕胎手术。这是多少妇女的血泪创伤!这是多少小生命惨遭屠杀啊!美国亚特兰大的一位私人诊所的男医生说:“我每天要做50至60个人的堕胎手术。有一天我上班,看到那些排队候诊等待做人工流产的妇女,我的心突然颤抖了,我再也做不下去了,我想自杀。我这不是为妇女服务,而是屠杀生命!我宁愿放弃生命,也不愿再做一次堕胎手术了。”

据中国海南特区报的报道,在这些堕胎中20岁左右的青年人居多,有的甚至还小。据一家私人诊所的医生介绍,有一个16岁的女孩,已经是第三次堕胎了。她们通常都是隐瞒自己真实的姓名和身份。医生们很担忧:因为这极不利于妇女健康。

我们在《残蚀的理性》这个记录片中,真实地看到,许多美国妇女因人工流产而带来严重身心创伤,影响了她们这一生幸福。其中一位妇女堕胎以后,大出血,子宫穿孔,如果再怀孕,将会有生命的危险。而且更糟的是她每天必须要挂着一个人工的肛门排泄袋,她很怕在人群中逗留,怕别人听到她无法控制的排泄声。。她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她痛苦地说:“如果我早知这样,我一定不会做这种事了,可是当初没有人告诉我啊!”

另一位堕胎妇女说:“我杀了我的孩子!手术后我看到桶里被捣碎的小生命的尸体,我看到那是他的头,那是他的手指,那是他的小腿,我的整个精神都崩溃了!回到家里,我痛苦了几天,我一生中没有这样哭泣过。而且这种悲痛的哭泣越来越频繁。我想跳楼。”这是多么痛苦和不幸啊!这种痛苦和不幸,是由于不节制淫欲、不负责任的行为而引起的。

据美国《医疗消息》杂志的统计,美国每年染上性病的有300万人。未成年男女过早谈恋爱,婚前性行为,以及堕胎、卖淫活动泛滥。

据今年(2005年)元月份的报道,美国鉴于这种严重的社会问题,布什总统不得不提倡节欲运动。目前许多中学都开设了节欲教育课,呼吁青少年结婚前不要发生性关系。布什总统批准2.7亿美金支持全国的节欲运动。

由于男女之间轻率的行为,给个人身心健康、名节事业、家庭幸福、社会安定、后代成长,都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

下面,我们来看一个案例。

2004年11月1日,北京的《新京报》公布了一则轰动的新闻:上海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陆德明因嫖娼被公安部门当场抓获。因其嫖娼行为性质恶劣,严重影响复旦大学的形象,因此对其进行了严肃的处理:陆德明不再担任经济学院院长,不能再从事教学活动,取消其教授资格3年……校方表示:“复旦大学内部对陆德明事件十分痛心。”学校对陆德明做出了开除党籍、开除行政职务、留校察看等处分。这以后,媒体纷纷报道这一事件。

不仅复旦大学对陆德明事件十分痛心,所有的学生和老师以及大众对这件事都十分痛心!由于在戒淫的问题上,陆德明放纵了自己,以至身败名裂。这位47岁的教授,是经济学院的博士导师,是上海市政府的决策咨询专家,他享受着国务院的特殊津贴,被称为是上海复旦大学的经济学家。然而如今名誉扫地!不仅令学校师生痛心,更令家庭妻子儿女痛心,倘若双亲还在,更令父母伤心落泪。且陆德明是在复旦大学读完学士、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是国家培养出来的高材生。此事件发生,他岂不是深深辜负祖国的培养?

民国年间苏州灵严山的高僧印光大师曾倡印劝戒淫戒杀等善书300万册。他亲自撰文普劝民众,他说:“不淫获福,犯淫致祸。”他说:“世人苟于女色关头,不能彻底看破,则是以至高之德行,至大之安乐,以及子孙无穷之福荫,来生贞良之眷属,断送俄顷之欢娱也。哀哉!” 印光大师这段话是对陆德明最恰当的评论了。

這就是我們在下面要談的問題:

(三)如何戒淫

淫欲,它是從心裏萌發的念頭,要根本上解決,還要在心地上著手,而同時又要在事上禁止。下面我們提供四條謹供參考。

1.學習聖賢、提高志趣

我們先看一個例子。宋朝有一位賢能的宰相,叫司馬光,人們尊稱司馬溫公。當時,他沒有兒子,他的夫人很著急,覺得自己沒有生兒子,就作主替丈夫買了一個女子做妾。而且這個女子長得非常美麗。夫人就把這個女子送到司馬光的書房。司馬光正在專心看書,他沒有注意這件事,也沒有抬起眼看這個妾。這個妾為了討好司馬光,就拿起一本書問:「這是什麼書啊?」司馬光很嚴肅地說「這是《尚書》」。之後他又去專心讀書了。這個美麗的妾,在房間裏站了一會,又各處看了一下。司馬光沒有再和她說話了,她就只好自己退出了。

在這裏,我們看到一個「讀書志在聖賢、為官心存君國」的人,對於女色置若罔聞,心中全是倫理道德、聖賢教導,志趣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即使是美色當前,心無欲念,巋然不動。

司馬光和劉理順(上面提到的例子)都是以聖賢的教誨作為自己的精神世界的內涵,居高臨下,那麼戒淫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儒家經典之一《禮記‧禮運篇》教導我們恪守人倫道德,盡人的十種義務:「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義、婦聽(溫順合作)、長惠、幼順、君仁、臣忠十者謂之人義」。又指出我們不能跟著人的情欲走。「何謂人情?喜怒哀懼愛惡欲七者」,「聖人之所以治七情,修十義」。在日常生活,我們遵循聖賢教導,控制自己七種情欲,不讓它氾濫,盡自己應盡的十種道義。我們就不會犯錯誤了。

儒家的經典《四書‧大學》篇中教導我們,「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如何修身?首先,從「格物致知」開始。格物,有多種解釋,取印光大師的解釋,格物者,革除物欲,致知者,開啟智慧。所以《大學》篇中有著名的教誨,「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所以,立志無論大小,或希望自己好、家庭好,或希望國家好、世界好,都要先從格物開始,在革除物欲上下功夫。孟子曰:「養心莫善於寡欲。其為人也寡欲,雖有不存焉者,寡矣。其為人也多欲,雖有存焉,寡矣。」(《孟子‧盡心章句下》孟子告誡我們,修養心性的方法,沒有比減少欲望更好的了。為人欲望不多,即使善良的心性有所喪失,也喪失不多;為人欲望很多,即使善良心性有所保存,也保存極少。要把自己的志趣從財、色、名、食、睡五欲之中提升出來。孟子曰:「人之有道也,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孟子‧滕文公章句上》)人的規律是:吃飽穿暖、住得安逸。如果沒有受教育,就和禽獸差不多。故「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的這段話就是儒家的五倫。孟子還指出:「仁也者,人也;義也者,宜也;禮也者,履也;智也者,知也;信也者,實也。合而言之,道也。」(《孟子‧盡心章句下》。註:有的版本沒有說的那麼全,據朱熹《孟子集注》說:「如此則理極分明」)孟子這段話就是儒家的五常:仁、義、禮、智、信。仁,就是講究愛人;義,就是做事合理;禮,就是履行規定;智,就是具有智慧,知識;信,就是講究誠實,合起來,便叫做道。

這五倫五常,就是古聖先賢教我們的道德。願各位朋友,都能記住它,理解它,實踐它。

現在全國各地兒童讀經活動逐漸開展起來,青年人也要抽空補課。在這裏介紹一些眾口皆碑和行之有效的聖賢經典,供參考:《弟子規》、《三字經》、《孝經》、《大學》、《論語》、《中庸》、《孟子》、《禮記》、《易經》、《朱子治家格言》、《了凡四訓》、《老子‧道德經》、《太上感應篇》、《文昌帝君陰騭文》、《佛說十善業道經》等。

其中《弟子規》是我們做人的基礎,應從這裏落實。淨空教授在2005年新年獻禮致辭中特別指出:「願我同倫特重十善業道及弟子規的認知與學習,務必百分之百的圓滿落實,此乃化解一切災難之根本修行大法!」

2.非禮勿視,非禮勿動

有一次,孔子的學生顏回向老師請教關於克己復禮(抑制自己履行禮規)的實行問題。孔子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不合禮的現象不看,不合禮的聲音不聽,不合禮的話不說,不合禮的事不做。)顏回說:「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我顏回雖然遲鈍,也要實行這些話。)《論語‧顏淵第十二》

各位朋友,我們應該說,今天雖然誘惑很多,我們更要實行這四句話。《弟子規》教導我們:「非聖書,摒勿視,蔽聰明,壞心志。」「鬥鬧場,絕勿近,邪僻事,絕勿問。」

現在媒體傳送資訊的管道實在是太多了。青少年的犯罪率為什麼增加?據中國青少年犯罪研究所的統計表明,近年來,青少年犯罪總數已經占到了全國刑事犯罪總數的 70%以上。網路中的有害資訊以及一些電影、電視、書刊的色情描寫嚴重污染青少年的心靈,誘導他們走上犯罪的道路。數年前,網路剛興起時,據臺灣的一份資料顯示,每天點擊觀看色情網站的人數約80萬人。可想而知全世界每天有多少人受到色情的毒害!中國有 3億多的青少年,每天還不知道有多少人被污染。因此今天,回憶先師孔子的教導更有意義了。決定要做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我們來看一個非禮勿動的例子。明朝嘉靖年間,有一位俊美文雅的書生,正在準備功課。要上京城趕考。他的鄰居有一個少婦,很美豔,她對這個書生很注意,而且心裏很愛慕他。但是,她是有夫之婦,一天她的丈夫出遠門,她就隔著牆的空隙招呼那個書生,叫他從牆上越過來。她嬌聲嬌氣的樣子,使這個書生動了心,他就搬了一個梯子,一步步地登上去,突然,他一轉念想,孔老夫子有訓導:非禮勿動。我是讀書人,怎麼可以做這種背禮的事。於是他就從梯子上退下來了。那個少婦,很不甘心,又使溫聲細語勾引他。於是書生又動搖了,又爬上了梯子,騎在牆上,又想起聖賢的教誨:君子要慎獨,而且上天不可瞞。於是急急地下梯,關上門戶,閉門不出了。不久上京趕考,考中了,很順利。主考官在改卷子的時候想,今科的狀元不知是何人呢?瞌睡中聽到耳邊有聲音說:「狀元乃騎牆人也。」放榜之後,狀元、榜眼、探花(前三名)等都來拜見主考官,主考官就問:怎麼有人告訴我說狀元乃騎牆人也,這是怎麼回事?」那位書生就把自己的一段遭遇如實地告訴了主考官。於是就留下了這段故事。

我們可以看到這位書生在誘惑面前,是存教禮而滅情欲。經過思想鬥爭,他是非禮勿動。所以他才能專心準備功課,狀元及第。如果不這樣的話,他的錦繡前程就毀於一旦了。

在男女之間的交往中,要注意保持禮貌的距離。這個「禮」是非常重要的。佛家講戒律,儒家講禮規,超過了禮規,就會鑄成錯誤。

3.白骨觀、不淨觀與觀空

我們先看一個例子。唐朝,山西太原有位書生叫狄仁傑,他生得風度翩翩,豐神俊朗,是一個文雅清秀的讀書人。他上京參加考試,途中寄宿在一家旅舍。晚上,夜深了,他還在讀書,突然有一個美麗的少婦,悄悄進來會見他。一問之下,才知道她是這間客棧主人的媳婦,因丈夫剛死不久,是一個新寡。她白天見到狄仁傑年輕英俊就動了心,晚上來找狄仁傑相會。狄仁傑看到這個少婦確實是年輕貌美,而且千嬌百媚地挑逗自己。可是他突然想起了一位老和尚的話,就嚴肅而和藹地對這個少婦說:「我以前曾借住在一間寺院中讀書,曾經有一位老和尚為我看相,說我的相主貴,將來必能榮顯。但是一生要特別謹慎,不要因貪愛美色而犯淫戒。我請教老和尚,美色當前,是極難控制的。不知用什麼方法能熄滅淫念呢?老和尚慈悲地對我說:我教你一個好方法。男女之間因貪愛美色而起欲念,這時你就觀想對方忽然生了一場大病,骨瘦如材,頭髮蓬散,眼睛深陷,像鬼一般可怕,再觀想她死的時候那種抽搐難看的樣子,以及死後身體發臭,那麼你熾熱的欲火就一下子冷卻了。」狄仁傑說:「我非常敬佩和感謝這位老和尚的教導,不敢遺忘。所以我也把你當病重、病死想。你也可以用老和尚的方法觀想我,那麼我也是一堆白骨,一堆臭肉,沒有什麼可愛的。這樣你也就可以為你的丈夫守節了。」那少婦聽完狄仁傑這一席話覺得十分慚愧和感動,她流淚跪下,拜謝說:「感謝您的大恩大德,不但保全了我的名節,還指示我熄滅淫欲的方法,我今後一定會潔身自守。」後來這位少婦果然堅守婦節,受到朝廷的表彰。而狄仁傑上京趕考及第,成為唐朝安邦定國的重臣,官做到宰相。後來又被追封為梁國公,極為顯貴。狄仁傑為政期間,焚燒淫書,獎勵百姓崇尚道德禮規,是一代名臣。

在這個真實的故事裏,我們看到狄仁傑沒有犯錯誤是得力於一位元老和尚教他白骨觀、不淨觀。中國禪宗第一代祖師達摩大師曾做一首皮囊歌:「尿屎渠,膿血聚,算來有甚風流趣。」唐朝道家大德呂洞賓說「休誇少年趁風流,強走輪迴販骨頭。不信試看明鏡裏,面皮底下是骷髏。」

我們再看一個例子。明朝的時候,有一個好色青年,很想改掉自己的惡習,常常為此很煩惱。就去請教一位大德王龍溪先生。王先生說:「假如有人告訴你,有一位貌美如花的名妓在房間裏等著你,你一定會興沖沖地去,可是打開房門一看,原來是你的姐姐,或者原來是你的女兒,你此時的淫念是否會立刻熄滅呢?」這位青年回答:「當然是沒有了。」王先生說:「所以淫念本來就是空的,只是你誤把它認作是真的了。」

《金剛經》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人生就是一場夢,過去的風流,而今安在?剛剛的念頭,現在也沒有了。所以古人說:「靜心一返觀,男女真兒戲。」如果一個人常常能提起「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世事如幻,那麼他對美色就不會貪著了。

總之白骨觀也好,不淨觀也好,觀空也好,都是用智慧來化解,讓我們把情欲放下,不要讓它作祟,不要讓它牽著鼻子走。

4.深信因果、戒淫得福

如果一個人他對於以上所說的道理方法都不懂,但是他能深信因果,不做違禮違法的事,他就得福了。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種善因得善果。以戒淫為因,果報是什麼呢?果報首先是得功名如意,眷屬如意,能得貴子(好後代)。能健康長壽(夫妻之間能節欲,均得健康長壽)。戒淫能令人身心安樂,最後得善終。中國人所推崇的五福:富貴、康寧、好德、長壽、善終,都可以得到。

我們來看一個例子。古代有一個人叫何澄,他是一個有名的中醫。有一天,有一個姓孫的病人請何醫生到家中看病。這個病人已經生病臥床很久了,他家中的財錢都用盡,能典賣的東西都賣了治病。可是病還是不好。所以請何醫生來診治。病人的妻子小聲對醫生說:「家中沒有酬金給您,我只有陪您睡覺來報答您。」何醫生聽了之後,很嚴肅地拒絕她說:「你怎麼說出這種話?我不收錢,也一定會為你丈夫認真看病治療。你不要說這種話來侮辱我的人格,況且你也是自己侮辱自己啊!」病人的妻子聽了,很慚愧地退了出去。晚上,這個何醫生作了一個夢,夢見一個天神告訴他說「你行醫有功,而且不會乘人之危急亂人婦女,壞人倫常。所以天賜你伍萬錢。」這個醫生夢醒後,也沒有在意此事。可是過了不久,皇宮太子生病,有人推薦何醫生去看,服藥一劑就痊癒了,即賞錢伍萬。與何澄夢裏天神說的一樣。

戒淫得福,邪淫致禍。凡是不為國家法律或社會道德、倫理道德所承認的男女關係都屬邪淫範疇。邪淫致禍。我們不要忘記上海復旦大學陸德明和民國詩人徐志摩給我們的教訓。我們明白了這些道理,沒有不棄邪歸正的。倘若以前做過錯事,現在明白了,改過自新,天不懲懺悔改過之人。古德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沒有做過錯事的人,更要謹慎自己,學習聖道,恪守禮規,以防失足。《弟子規》明確教導我們:「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躋。見人惡,即內省,有則改,無加警。」

結束語

古人說「百善孝為先,萬惡淫為首」。各位朋友,我們今天相聚,也就是研討了這兩個問題:孝與戒淫。孝是立身之本,戒淫是守身之要。人在天地之間,是需要有這樣的德行才能站得住,一生才能吉祥如意。讓我們共同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個高尚的人,一個脫離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於國家和人民的人。最後,讓我們用《弟子規》──這被稱為做人子女和學生的第一規範的嘉句來結束今天的討論,那就是「勿自暴,勿自棄,聖與賢,可馴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