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言对联》中有言:“父母德高,子女良教。”
父母的品德高尚,子女才会受到良好的教育。父母没啥品德,总是为非作歹,那子女也不会好到哪里去。上梁不端正,下梁必然歪斜。
父母长辈,总有这么一个想法,我自己做得不好,但我要求孩子做得好。以至于,一代人不好,后面的几代人,也不会好到哪里去。
所谓“长辈有问题,至少害三代。”自己做得好,后人才会有样学样。一旦长辈走错了路,轻则失去钱财,重则让家庭落败。
家庭,之所以无法长久安稳,中途会发生不同的变故,就是因为人们会行差踏错。那种恶因,结恶果,就不可避免了。
长辈生前,总喜欢做这些糊涂事,未来,会报应到子孙的身上。
一、长辈生前,太纵容子女,会害死后代。
南北朝后期,有这么一个高氏家族,家主乃是北齐神武帝高欢,被世人称之为北方双雄之一。如此厉害的他,却不懂得教育孩子。
长子高澄在14岁那年,就跟高欢的小妾乱伦了,可高欢为了保全长子的名声,也就小惩大诫,没有任何惩罚和教育的措施。在高欢看来,这都是小问题。
正因为过度放纵,导致高欢的儿子们,个个都是一等一的变态,不仅喜欢乱伦,还以杀虐为乐趣。如此,导致了北齐的快速衰亡,高欢的基业毁于一旦。
有些影响不好的小问题,如果不及时制止,就会导致大问题。长辈对后辈太过于放纵,这不是为了后辈着想,反而是害了后辈。
严厉一点,虽然会让孩子们暂时反感。只不过,等孩子们长大了,他们就会明白父母和长辈的一番苦心了。
切勿放纵儿孙,及时纠正错误,才是明智的做法。
二、长辈生前,不懂得一碗水端平,会惹来大祸。
有一位老人,在临死前,就把身家分给了三个孩子。他有100万,就给了大儿子和二儿子每人30万,而给了三儿子40万。
老人还在世,那两个孩子也不敢说什么,也就表面上跟三弟“兄友弟恭”。老人感慨,三个孩子能够和睦相处,自己也走得安心了。
老人死后,第一个跳出来搞事的,就是大儿子。他联合二弟,针对、排挤三弟。三弟发现两个哥哥都针对自己,就很疑惑,我没有得罪你们,怎么你们会针对我呢?
其实,小儿子也很无辜,这不是他的错,而是老人家的错。老人家认为,自己疼爱小儿子,就多给他10万元,其他两个孩子也不会有意见。
殊不知,不患寡而患不均,这是千古以来的真相,也是特别现实的人性。长辈偏心某个孩子,某个孩子就会成为众矢之的。
这个孩子被人针对,整个家庭就会陷入到窝里斗当中。这,才是不幸的开始。
三、长辈生前,做事太绝,会给儿孙招来报应。
《晋书》中记载了这么一件事:
晋明帝司马绍时,王导侍坐。帝问前世所以得天下,导乃陈帝创业之始,用文帝末高贵乡公事。明帝以面覆床曰:若如公言,晋祚复安得长远!
大致意思是,东晋皇帝司马绍问大臣,我们司马家是怎么夺取天下的?大臣将司马懿、司马昭父子的事,都说了出来,还说司马昭当街杀了曹魏的皇帝。
听到祖先做出了违背誓言、伦理的事,司马绍双手捂着脸,不敢望大臣,感慨地说,真如你说的那样,那晋朝的气数,又如何能够长久呢?
可以说,从司马昭杀了曹魏的皇帝开始,就给天下开了一个不太好的头。最终导致了一个结果,南北朝乱了几百年,司马家也被刘裕斩杀殆尽,一家子不得善终。
试想,连子孙听到这些事儿,都感慨祖先做得太绝了,那家族又怎么可能会有好结果呢?历史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对别人太绝,报应会降临到子孙身上。
四、长辈生前,得罪的人太多,会连累子孙。
俗话说得好,人情留一线,日后好相见。
跟别人相处,千万不要得罪别人,也不要做出伤害别人的事。哪怕看对方不顺眼,好聚好散就行了,没必要跟对方死磕。
所谓“冤冤相报何时了。”两个家族的长辈斗来斗去,那两个家族的子孙也会遭殃。你这一刻伤害了别人,别人下一刻伤害了你的子孙。
这世间的因果,那是很难说的。隋文帝杨坚,杀光了宇文泰的后代。没想到,宇文泰的外孙女,是李渊的妻子,也是李世民的母亲,而李唐最后代替了隋朝。
这就是吕蒙正谈到的“世事翻来覆去,须当周而复始”。
身为家中的长辈,还是要与人为善比较好。你对别人善良,别人才对你的儿孙善良。
文/舒山有鹿